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完美体育在线入口 公司介绍 总裁致词 企业风貌 完美体育 完美体育手机APP 媒体聚焦 行业新闻 业务版块 产品服务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完美体育在线入口 完美体育 业务版块 产品服务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完美体育在线入口中介化的距离:农民工与|青青草国产线观观看|主流群体的亲近性与差

作者:完美体育 日期: 人气:
  

  完美体育手机APPღღ✿。国际新闻ღღ✿,完美体育在线入口完美电竞电缆工程ღღ✿。电缆ღღ✿。本文以陈直事件的媒体文本为分析对象ღღ✿,考察传媒如何中介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距离ღღ✿,揭示其中的叙事ღღ✿、话语策略及其影响ღღ✿。研究发现ღღ✿,最初发布的非虚构写作以及后续大多数评论文本在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创造了一种建立在“追求意义”之普遍人性基础上的亲近性设定ღღ✿,它将阶层差异收编为平等主义视阈下的身份差异ღღ✿,掩盖了不平等的物质面向ღღ✿。在亲近性设定之外ღღ✿,少数文本通过重新书写个体差异与阶层差异展现了不同的距离构造方式ღღ✿,勾画了媒体定位公众及其道德坐标的另类图谱ღღ✿。借鉴西尔弗斯通“适当的距离”ღღ✿,本文认为上述三类文本实践ღღ✿,即去差异化书写ღღ✿、对个体差异与阶层差异的重新书写青青草国产线观观看ღღ✿,充分体现了远方他人的中介化作为一项政治ღღ✿、道德事业的复杂性ღღ✿。媒体文本道德力量和政治效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附近的我们”与“远方的他人”之亲近性与差异性的不断协商与开放讨论中ღღ✿。

  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ღღ✿,农民工作为人口庞大的阶层成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独特现象ღღ✿。对农民工议题的关注构成了新闻传播学关于传媒与社会阶层关系探讨的重要部分(何晶ღღ✿,2014)ღღ✿。21世纪初期ღღ✿,“表征”(representationღღ✿,又译为“再现”)概念进入我国新闻传播学ღღ✿,成为剖析传媒如何建构农民工群体与城市社会文化关系的经典路径ღღ✿。汇聚在表征范式之下ღღ✿,这些研究虽然具有明显的批判色彩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ღღ✿,但是存在如下局限ღღ✿:第一ღღ✿,分析和描述方式是静态的ღღ✿,缺乏对动态过程的观照ღღ✿。研究通常选取某一类媒体为样本ღღ✿,总结它们对农民工形象的表征方式ღღ✿。即使是历时性分析ღღ✿,也是罗列不同阶段媒介形象呈现出的特点ღღ✿,而非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事件性的过程来理解ღღ✿,展示一种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的复杂互动关系(谢立中ღღ✿,2007)ღღ✿。第二ღღ✿,传媒被视为由主导性的政治经济权力支配的领域ღღ✿,新闻场域自身的规范和相对的实践自主性被忽视ღღ✿。

  近年来ღღ✿,政治经济的转型与数字技术的更迭变革了新闻业态实践ღღ✿,依托一批职业写作者和专业化的平台组织ღღ✿,非虚构写作在新闻业的沙上成功“圈地”(邓力ღღ✿,2020)ღღ✿,成为当下新闻话语的主导模式之一(黄典林ღღ✿,2018)ღღ✿。通过叙事编排和价值提炼ღღ✿,非虚构写作能够直接体现记者的思想感情ღღ✿,将传媒的规范性话语实践展露在前台ღღ✿。对底层题材的特别关注(林秀琴ღღ✿,2013)ღღ✿、对“隐秘他者”的关照与对边缘亚文化社区的理解(周逵ღღ✿,2018)使非虚构写作成为构筑当代社会群体间关系的文化力量之一ღღ✿。现有文献对非虚构写作的探讨大多聚焦于一般性的文体和叙事特点(范以锦ღღ✿,匡骏ღღ✿,2017ღღ✿;周逵ღღ✿,顾小雨ღღ✿,2016)ღღ✿、业态实践模式(蔡雯ღღ✿,李婧怡ღღ✿,2018ღღ✿;杨利娟ღღ✿,2019)ღღ✿,在对特定文本的分析上囿于叙事技法(廖轩威ღღ✿,2019ღღ✿;许莹ღღ✿,程贺ღღ✿,2019)ღღ✿,对这些作品如何勾连特定的公共议题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ღღ✿。

  2021年底ღღ✿,媒体对“思考海德格尔的农民工”陈直(化名)的报道文本提供了一个检视上述规范性实践的契机ღღ✿。11月7日ღღ✿,在豆瓣海德格尔小组ღღ✿,一篇名为《我是农民工ღღ✿,请问要如何才能入读大学》的求助帖引起高度关注ღღ✿,发帖者自称是一位农民工ღღ✿,想要出版自己的哲学译作获得同等学力证明ღღ✿。而后ღღ✿,“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公众号以《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下文简称为《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祁佳妮ღღ✿,2021)为题发布长篇非虚构写作ღღ✿,以自述体的形式讲述了求助者陈直一边在工厂做劳工一边阅读ღღ✿、翻译哲学作品的故事ღღ✿,当天即突破10万阅读量ღღ✿。其后ღღ✿,各大媒体陆续接力ღღ✿,诸如《农民工翻译海德格尔ღღ✿,有何不可?》《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到底是不是一件正常的事?》《农民工读海德格尔ღღ✿,为什么非得争论“正不正常”?》等类似的评论标题接连向主流群体针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发出质问ღღ✿。这篇非虚构写作及其引发的后续报道和相关评论勾画了一个动态的文本图景ღღ✿,致力于弥合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距离ღღ✿。

  与人文地理学家将“空间”视为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建构一样ღღ✿,“距离”在此也是一个有着诸多相互交织的维度ღღ✿、能够被创造和重塑的社会范畴(Simandanღღ✿,2016ღღ✿:249-252)ღღ✿。正如有学者将底层农民工群体所经受的苦难视为相对于城市公众而言“远处的苦难”(李艳红ღღ✿,范英杰ღღ✿,2019)ღღ✿,阶层差距与媒体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让农民工群体的故事成为于主流社会而言的“远方”ღღ✿。当下ღღ✿,非虚构写作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让“附近的我们”与“远方的他人”相遇青青草国产线观观看ღღ✿,重新定义和诠释着“我们”与“他们”的关系ღღ✿,转换“附近”与“远方”的距离(Silverstoneღღ✿,2002)ღღ✿。沿着这一理解ღღ✿,本研究将陈直事件视为一场由不同媒体机构共同参与的调适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距离的文本实践ღღ✿,考察其中的叙事和话语策略ღღ✿,并对当中距离生产的道德和政治维度进行批判性审视ღღ✿。在具体分析中ღღ✿,本文拟从中介化(mediation)的过程视角(Couldryღღ✿,2008)出发ღღ✿,着眼于文本间的互动过程ღღ✿,捕捉上述实践的非线性ღღ✿、辩证的动态特征ღღ✿。辩证的视角意味着在把握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对不同方向出现的微小摆动有所觉察ღღ✿,看到不同文本在调适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距离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张力与丰富性ღღ✿。对这些问题的考量有助于在一般意义上理解“远方他人”的中介化作为一项距离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新闻媒体道德力量与政治效能的发挥在当前数字媒介生态下面临的可能与局限ღღ✿。

  现代性的空间体验是一种复合ღღ✿、矛盾的经验ღღ✿,它以特有的方式把空间上的远与近连接起来ღღ✿,消解了熟悉感与地域性的传统联系(吉登斯ღღ✿,1990/2011ღღ✿:123-124)ღღ✿。媒介技术作为现代性的动力引擎ღღ✿,通过对时间-空间经验形式的再组织ღღ✿,中介了人们对远与近ღღ✿、陌生与熟悉的复杂体验ღღ✿。经由电子媒体中介的经验ღღ✿,在个人的生活世界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ღღ✿、专门的“空间”(Tomlinsonღღ✿,1999ღღ✿:156)ღღ✿,来自远方的陌生人和远距离事件与本土生活相互交缠ღღ✿,织就了现代性境况下人们日常生活的纹理ღღ✿。如何理解这种被媒介重新组织的空间经验及其在文化ღღ✿、道德和政治方面的复杂意涵ღღ✿,构成了中介化(mediation)理论的核心议题ღღ✿。

  中介化的概念包含了比较明确的空间想象(潘忠党ღღ✿,2014)ღღ✿,鲜明地体现在媒介与距离的动态纠缠中ღღ✿。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1999ღღ✿:154-155)从“媒介”(medium)一词的双重意涵出发将中介化解析为两个层次ღღ✿:一是指涉“事物得以传播的手段”ღღ✿。在媒介的这一层含义里青青草国产线观观看ღღ✿,中介化意味着“促进”(facilitating)ღღ✿,显示出现代媒体和传播实践能够克服距离ღღ✿,快速ღღ✿、便捷ღღ✿、高效地传送经验的技术力量ღღ✿。二是“将印象传递给感官的介入性(intervening)物质”ღღ✿。不同于上一层含义中媒介的透明性ღღ✿,此处强调媒介介入传播过程使传播对象的经验发生质变的能动性ღღ✿。媒介的干预似乎又在重新生产我们与传播对象的距离ღღ✿。对于中介化既克服距离又再造距离这一论断ღღ✿,其中的悖论带出了距离在不同向度的阐释空间ღღ✿。

  距离不仅是物质的ღღ✿、地理的ღღ✿,还隶属于社会文化与道德伦理的范畴(Silverstoneღღ✿,2003ღღ✿:469-490)ღღ✿,后者是媒介与文化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发生道德伦理转向以来关注的重要论题ღღ✿。在“一切都被中介化”(Livingstoneღღ✿,2009)的时代ღღ✿,日常生活与交往实践逐步去地域化ღღ✿,媒介不断将远方的他人与事件带入本地生活ღღ✿。中介化的第二层含义提示ღღ✿,它不只是克服地理距离ღღ✿,还建构了我们与远方他人的文化和道德距离ღღ✿。体现在中介化实践中的距离动力学揭开了媒体文本的操演性(performative)ღღ✿,它不只是向观众再-现(re-present)世界ღღ✿,还嵌入了如何思考ღღ✿、感受这个世界的倡议ღღ✿。它并不是在面对一个预先就存在的等待参加社会行动的观众ღღ✿,而是在表征的过程中有能力将他们建构成一个行动体(Chouliarakiღღ✿,2008)ღღ✿。远方他人的中介化促使研究者叩问媒体文本的道德力量ღღ✿:它如何拉近我们与远方他者在文化和道德上的距离?如何让我们对远方的生活事件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Tomlinsonღღ✿,1999ღღ✿:172)?这些问题同样是政治的(Chouliarakiღღ✿,2006ღღ✿:22)ღღ✿,因为远方并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ღღ✿,它还折射了底层ღღ✿、边缘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不对称的权力关系ღღ✿。

  文化研究对差异人群表征的批判性分析很好地揭示了远方他人的中介化如何走在上述道德事业的反方向上ღღ✿。然而ღღ✿,它们并未展现其中更为复杂ღღ✿、微妙的距离图景ღღ✿。虽然媒体处于由统治力量所结构的场域ღღ✿,但是它们在组织上不是僵化的ღღ✿,在意识形态上也不是封闭的ღღ✿,来自周围社会的争议与冲突有时能够打开口子ღღ✿,使新闻报道打破刻板印象ღღ✿,恢复先前“他者”的人性ღღ✿,将他们重新定位为积极的主体(Cottleღღ✿,2007)ღღ✿。这些从“疏远”转换为“拉近”的距离实践很少得到学界的关注与批判性审视ღღ✿。值得注意的是ღღ✿,不可将表征形象的正面与负面ღღ✿、建构距离的近与远简单地判断为好与坏完美体育在线入口ღღ✿。一些研究显示ღღ✿,媒体以正面形象表征农民工是出于政治性的形象管理抑或意识形态合法化的需要ღღ✿,农民工自身的主体经验没有得到表达ღღ✿,他们作为个体所具有的多样性和作为平等社会成员应有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仍然没有得到承认(黄典林ღღ✿,2013ღღ✿;李艳红ღღ✿,2006)ღღ✿。因此ღღ✿,应将相关案例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下进行经验性剖析ღღ✿。

  在研究素材的收集上ღღ✿,本文借助“慧科搜索”新闻数据库获得媒体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文本ღღ✿。收集方式是ღღ✿:以“陈直+海德格尔”为标题在慧科搜索中进行检索ღღ✿,时段限定在2021年11月18日至2022年1月18日这一报道较为集中的阶段ღღ✿。在筛除重复ღღ✿、“标题党”以及网络平台上由个体用户ღღ✿、非专业媒体组织发布的言论后ღღ✿,最终确定了相关报道7篇ღღ✿、评论24篇ღღ✿。报道既来源于传统媒体及其附属网站ღღ✿,也出自腾讯新闻ღღ✿、搜狐新闻等互联网公司旗下的非虚构写作平台ღღ✿;评论主要出自官方媒体ღღ✿,也包括少数市场化媒体ღღ✿。这些文本呈现出明显的时间阶段性特征ღღ✿。谷雨实验室率先发布的非虚构写作增加了陈直事件的可见性ღღ✿,标题所展露的道德判断也为后续的报道和讨论奠定了基调ღღ✿。其后大约半个月内ღღ✿,围绕陈直事件出现了集中的新闻评论ღღ✿。它们大部分接受了谷雨实验室在主流群体与农民工之间设定的距离ღღ✿,诉诸多种历史文化资源为这场距离实践提供合理性支撑ღღ✿。本文将厘清上述非虚构作品与这些新闻评论所使用的叙事和话语策略ღღ✿。评论热度逐渐停息后ღღ✿,围绕陈直事件出现了第二波非虚构写作ღღ✿,这些文本展现的立场与谷雨实验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ღღ✿,展示了不一样的距离实践模式ღღ✿。此外ღღ✿,少数评论也呈现了不同于主流方向的距离建构ღღ✿。故此ღღ✿,在对主导的距离立场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ღღ✿,本研究将审视这些与主导方向有所区别的媒体文本为公众思考农民工与主流群体的关系提供了何种新的道德位置ღღ✿。

  “去他者化”是一个重新协调内群体和外群体之间异同的社会文化过程ღღ✿,通过对外群体进行另类表征来冲洗以往加诸他们身上的刻板印象ღღ✿、偏见和污名ღღ✿,重新调适其与主流群体之间的距离ღღ✿。在这一部分ღღ✿,本研究关心的是《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在书写农民工个体私人经验的过程中如何为其框定意义青青草国产线观观看ღღ✿,借此对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距离进行亲近性建构ღღ✿。

  作为致力于支持中国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的非营利项目ღღ✿,谷雨官网倡议ღღ✿:“我们鼓励直面时代和生活内部的灰尘ღღ✿、纹理和质感ღღ✿,让不能发声者发声ღღ✿,使不能抵达的人群和被忽视的故事ღღ✿,被看到和被听到ღღ✿。”这段话包含着多维度的距离隐喻ღღ✿。“不能发声者”“不能抵达的人群”以及“被忽视的故事”ღღ✿,是我们在空间ღღ✿、时间ღღ✿、文化等维度上难以触及的“远方”ღღ✿,它们经由记者的写作ღღ✿、平台的传播等中介化过程抵达“我们”的附近ღღ✿。正是这样一重“抵达”所带有的道德色彩构筑了非虚构写作在当下的公共性实践内核ღღ✿。谷雨工作室负责人王波如此阐释非虚构作品的公共性ღღ✿:“我们在操作非虚构选题时ღღ✿,更多强调的是作品和内容怎样更好地让人与人建立连接ღღ✿,人群与人群消除边界ღღ✿,从而相互了解ღღ✿、互相理解ღღ✿。”(腾讯新闻派ღღ✿,2019)

  《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一文鲜明地展露了这样一重距离动力学ღღ✿。在导语部分ღღ✿,记者写道ღღ✿,农民工群体“依附于工厂里的机器生存ღღ✿,构成了一个不同于我们的陌生世界ღღ✿。他们置身于城市ღღ✿,但却自成一体ღღ✿。至于这种生活能有什么意义ღღ✿,有什么Ambitionღღ✿,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或者无视ღღ✿。”(祁佳妮ღღ✿,2021)这段文字从农民工与社会主流之间的距离出发ღღ✿,界定了两者之间相对的道德位置ღღ✿。读者被默认为占据“我们”位置的主流群体ღღ✿,农民工则是不同于“我们”的“他们”ღღ✿。于“我们”而言ღღ✿,“他们”是陌生的ღღ✿、被动的ღღ✿、失语的ღღ✿,而“我们”忽略或者无视了“他们”生活的意义ღღ✿。这种负面判定的道德语词实施着一种召唤ღღ✿,呼唤“我们”发挥自身的道德主体性重新看见ღღ✿、关注“他们”ღღ✿。“我们-他们”的主体位置参差构成了这场“去他者化”距离实践的原点ღღ✿。

  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在导语和正文中被叙述ღღ✿。导语并不只是正文的简化版ღღ✿,它通过二次加工为整个故事重新框定了主题和基调ღღ✿。

  正文中的故事围绕着主人公陈直的“自我”延展开来ღღ✿,大量繁杂的私人情感经验被一种带有心理学疗愈风格的“自我实现”叙事所组织ღღ✿。它由两类不同的话语所构成ღღ✿:一是苦痛话语ღღ✿,体现为“无意义”的车间劳作ღღ✿、童年家庭暴力所导致的创伤ღღ✿、读不懂哲学的挫败感ღღ✿、生存的焦虑ღღ✿、自我否定的压抑等等ღღ✿;二是为超越苦痛ღღ✿、实现自我而生发的意义话语ღღ✿,例如“哲学是我的passionღღ✿,是commitment”“人生充满着需要去理解的深刻的意义”等ღღ✿。“疗愈型”叙事模式在动力学上受到个体“未完成”(unmade)自我的牵引ღღ✿,对个体痛苦的回溯与自我实现是内在关联的ღღ✿,只有指认了使个体心理失调的枷锁及其与过去事件的关联ღღ✿,最后的精神解放才是可能的ღღ✿,因而对苦痛与创伤有一种特殊的优待(Illouzღღ✿,2007ღღ✿:43-62)ღღ✿。这种对苦痛的前置鲜明地体现在陈直对自己思考哲学的解释中ღღ✿:“我经常感觉一切都无意义ღღ✿,好像没有任何意义ღღ✿。前几年ღღ✿,我会写点英文日记ღღ✿,天天都是upsetღღ✿、desperate ღღ✿、dismayed这些词ღღ✿。今年开始ღღ✿,我对自己格外失望ღღ✿。可能就是一些无意义的时刻ღღ✿,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ღღ✿。”(祁佳妮ღღ✿,2021)

  在导语中ღღ✿,被前置的元素由“苦痛”转移给了“意义”ღღ✿。一开始ღღ✿,记者将陈直的故事定性为“关于他是如何寻找意义的”的故事ღღ✿,以类似沙漏型的叙事结构进行概述ღღ✿:开头交代出主人公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一事实信息ღღ✿,主角的焦虑及其所受的社会歧视以简短的语句被安插在中间ღღ✿,结尾则以“人生充满着需要去理解的深刻的意义”来升华ღღ✿。在这一编排下ღღ✿,相比“苦痛”ღღ✿,“意义”元素在故事中被置于更为关键的位置ღღ✿。

  为什么是“意义”而非“苦痛”占据了这场“去他者化”书写的中心?这涉及非虚构写作在更广阔的新闻场域中所处的位置ღღ✿。相比调查性报道ღღ✿,贯穿在非虚构写作中的公共性理念更为强调自身的文化整合功能而非民主政治效能ღღ✿,这是近十年来新闻生产技术和政治经济语境剧烈变动的结果(黄典林ღღ✿,2018)ღღ✿。因此ღღ✿,非虚构作品更为看重那些能够跨越阶层边界ღღ✿、人与人之间共通的东西ღღ✿。与“意义”元素具有的阐释空间相比ღღ✿,“苦痛”要么具有极强的私人性ღღ✿,要么触及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ღღ✿,并不适合作为连接不同阶层的文化主题ღღ✿。

  对个体生活中“意义”元素的强调ღღ✿,一方面为农民工赋予了具有能动性和精神追求的正面形象ღღ✿,另一方面以一种基于普遍人性的亲近性(proximity)冲淡了农民工之于主流人群的陌生感ღღ✿,能够成为连接农民工与社会主流的桥梁ღღ✿。选题编辑做过如此评说ღღ✿:

  陈直故事的张力ღღ✿,还在于人存在的本质ღღ✿。……人生充满劳绩ღღ✿,多少人对生活感到麻木ღღ✿,而从来没有思考过存在呢?但是总有一个时刻ღღ✿,一个人会思考点什么ღღ✿。这是一个很海德格尔的主题完美体育在线入口ღღ✿。这不仅仅是陈直的故事ღღ✿,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ღღ✿。(深度训练营ღღ✿,2022)

  陈直的故事引发了多家媒体对此事的评论ღღ✿,它们接续了前文为读者预留的道德位置ღღ✿,征用各种文化ღღ✿、历史资源消解农民工与主流人群之间的“差异”ღღ✿,为谷雨实验室的亲近性距离建构提供合法性证成ღღ✿。

  这些文化榜样既包括“从奴隶出身的古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斯ღღ✿,到被马克思誉为‘我们的哲学家’的著名工人哲学家约瑟夫·狄慈根”(周程祎ღღ✿,2021)ღღ✿,也包括在诗词世界中遨游的快递员雷海ღღ✿、在东莞图书馆借阅12年的打工人吴桂春(夏小正ღღ✿,2021)完美体育在线入口ღღ✿、写诗的余秀华(七里ღღ✿,2021年12月1日)ღღ✿、写小说的范雨素(杨朝清ღღ✿,2021年11月26日)等这些曾经经由媒体的正面报道而被“授予地位”(Lazarsfeld & Mertonღღ✿,1948)的草根个体ღღ✿。他们的出身与经历使其具备了为底层代言的资格ღღ✿,而他们的榜样地位则具备了为底层的文化潜能加冕的正当性ღღ✿,能够成为接合“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与“再正常不过”的道德话语支柱ღღ✿。

  黄金时代是“一个想象中的风景ღღ✿,投入了所有(批评家)认为在现代世界缺失的东西”(Lowenthalღღ✿,1985ღღ✿:25)ღღ✿,它作为一种回溯过往的记忆实践青青草国产线观观看ღღ✿,由时代转型过程中对昔日美好特质的缅怀与渴望所激活ღღ✿,并伴随着一种认为过去比现在更为优越的主张(Murphyღღ✿,2009)ღღ✿。对20世纪80年代黄金时代的想象性建构一方面是为了确证过去工人群体文化实践的积极性与能动性ღღ✿,另一方面则指向人们对蓬勃工人文化的道德宽容性在当下之失落的批评ღღ✿:

  我们90后虽然没有亲历过80年代的“文化热”ღღ✿,但根据亲历者的回忆来看ღღ✿,蓬勃的工人文化也在中国存在过ღღ✿,各大城市的“工人文化宫”或许是那一时期的物质证明ღღ✿。……我们希望能重回人人明德知礼的盛世ღღ✿,却对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大惊小怪ღღ✿,岂不怪哉ღღ✿。(董子琪ღღ✿,2021)

  “进步”观念和话语是启蒙运动以来人们用以理解ღღ✿、拥护社会变化的主导性框架ღღ✿。在进步框架中ღღ✿,将“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视作“再正常不过”意味着以一种新的ღღ✿、进步的眼光来看待社会ღღ✿、认识农民工群体ღღ✿。公共话语中的“进步”由两种不同的叙述指称构成ღღ✿,其一指向社会和时代的进步ღღ✿,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杨朝清ღღ✿,2021年11月26日)ღღ✿、“相对平等的接受信息的机会”(李一凡ღღ✿,2021)ღღ✿、“知识更大范围的普及”(七里ღღ✿,2021年12月1日)等ღღ✿;其二指向新生代农民工ღღ✿,即农民工内部的代际更替ღღ✿,例如“‘农民工’也早已不是那种背着编织袋挤绿皮车的形象了” (李一凡ღღ✿,2021) “新生代农民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周程祎ღღ✿,2021)ღღ✿。经此铺垫ღღ✿,“进步”观念制造了一种强力的召唤ღღ✿,要求社会主流摒弃守旧的偏见ღღ✿,打开眼界重新认识农民工ღღ✿。

  在当代社会ღღ✿,权利话语所具有的高度规范性力量使其在政治ღღ✿、法律及道德领域中广受欢迎ღღ✿,各种与社会ღღ✿、政治生活有关的立场ღღ✿、意见ღღ✿、主张ღღ✿、批评或抱负ღღ✿,几乎都用“权利”一词来加以表达和确认(Campbellღღ✿,2006ღღ✿:3)ღღ✿。权利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概念ღღ✿,它还带有某种应然和善即道德的性质(金观涛ღღ✿,刘青峰ღღ✿,2010ღღ✿:109)ღღ✿。在媒体对陈直事件的公共讨论中ღღ✿,哲学被卸下了专业化的外壳ღღ✿,成为人人能及的智慧的代名词ღღ✿,因为“对知识的学习和自我教育并无阶层之分”(工人日报ღღ✿,2021) “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进行精神探索”(和生ღღ✿,2021)ღღ✿。

  上述利用各种文化和道德资源为农民工符号身份去差异化的过程奠定了此次话语实践的基调ღღ✿,其主旨在于ღღ✿,通过重新阐释农民工这一社会类别的符号意义ღღ✿、发掘阶层之间的共性来弥合彼此之间的社会距离ღღ✿,重建社会共同体的团结ღღ✿。细审之ღღ✿,这样一种团结关系并不以建立在“阶层”之上的社会分工合作体系为基础ღღ✿,而是建立在对“精神追求”这一普遍人类共性的强调ღღ✿,是一种去阶层化的ღღ✿、去差异化的抽象团结ღღ✿,它的实现更多依靠的是公共道德水平的提升ღღ✿。

  上述亲近性的距离建构存在着无法忽视的张力ღღ✿。同样都是思考哲学ღღ✿,陈直的苦痛感受与“以学术为志业”的知识阶层并不共通ღღ✿。阶层差异之所以能够被亲近性逻辑接合ღღ✿,缘于媒体将其收编(incorporate)为平等主义视域下的身份差异ღღ✿,将政治经济议题还原为与身份相关的文化承认伦理ღ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在媒体对苦痛的私人化处理上ღღ✿。

  首先来看苦痛的出场方式ღღ✿。在《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中ღღ✿,苦痛被疗愈式的“自我实现”叙事所结构ღღ✿,内化为主人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ღღ✿。这带来了两方面的后果ღღ✿:一是苦痛与阶层脱钩ღღ✿。当苦痛被心理学框架吸纳为受损自我(injured self)的症候时ღღ✿,便被一般化不再具有阶级性ღღ✿,因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ღღ✿,现代社会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ღღ✿,都有一个受损的自我等待被修复ღღ✿,诸如被忽视的童年ღღ✿、自尊的匮乏ღღ✿、愤怒ღღ✿、惊恐ღღ✿、焦虑等都是不再具有阶级性的“民主”疾病(Illouzღღ✿,2007ღღ✿:142)ღღ✿;二是道德个体主义(moral individualism)(Illouzღღ✿,2007ღღ✿:55)ღღ✿。“自我实现”叙事背后预设的是能够形塑自身命运的灵活的ღღ✿、开放的自我ღღ✿。它将挣脱苦痛ღღ✿、自我实现的责任划归给个体ღღ✿,屏蔽了对苦痛的社会学解释ღღ✿。关于苦痛的私人话语没有被记者加以追问ღღ✿,反而被后置用以凸显意义元素ღღ✿。

  其次是阐释苦痛的方式ღღ✿。一是直接忽略ღღ✿。苦痛在这类评论中彻底隐匿ღღ✿,故事被剥离了具体的行动语境只留下“农民工的身份”与“海德格尔的符号属性”的两相对照ღღ✿,宣扬“没有一种意义的实现ღღ✿,是以阅读者的身份地位为前提的”(王钟的ღღ✿,2021)“海德格尔不会拒绝一个农民工来思考他”(工人日报ღღ✿,2021)ღღ✿;二是将苦痛与意义的张力置入“梦想与现实”的经典框架ღღ✿。“梦想与现实孰轻孰重”(静子ღღ✿,2021年11月23日)关乎私人价值取向ღღ✿,找到“生活和哲学的平衡点”(李勤余ღღ✿,2021)是个体自身所应担负的任务ღღ✿。三是从“学历ღღ✿、背景ღღ✿、成长环境和性格等诸多因素”(和生ღღ✿,2021)对陈直的困境进行个体化归因ღღ✿,解决方式则是诉诸“更好的舆论氛围”(西蒙ღღ✿,2021)与外界的善意帮助ღღ✿;最后ღღ✿,苦痛还被用以升华主人公的人格ღღ✿。陈直所面临的生存焦虑与压抑ღღ✿、为了翻译不得不放弃加班费变成了“对知识的无功利热爱”(李一凡ღღ✿,2021)ღღ✿、紧张的工作强度与无法抽出时间的绝望则成为他“突破自我ღღ✿、超越极限的勇毅人生”(夏小正ღღ✿,2021)的注脚ღღ✿。这样一种纯化了的精神符号已经脱离了人物本身的真实遭遇ღღ✿,被改造为映射主流群体内心渴望ღღ✿、抚平他们精神焦虑的理想镜像ღღ✿。

  对于接近“远方的他人”这一道德事业来说ღღ✿,上述中介化过程呈现出一种不适当的距离ღღ✿,因为它以“追求意义”的普遍人性消弭了农民工与社会主流之间的阶层差异ღღ✿,又以私人框架窄化了个体苦痛的公共阐释空间ღღ✿。抽空物质现实的抽象亲近感使得真实的远方和立体的他人依然逃逸于公众的理解之外ღღ✿。

  虽然对差异的收编占据了主流风向ღღ✿,但是它并没有穷尽这场距离实践的所有类型ღღ✿。在谷雨实验室之后的第二波非虚构写作与少数评论分别呈现了不同于主流方向的两种距离建构方式ღღ✿,勾画了媒体定位公众及其道德坐标的另类图谱ღღ✿。

  与谷雨实验室试图以意义元素连接主人公陈直与读者不同ღღ✿,由GQ报道ღღ✿、南风窗ღღ✿、极昼工作室发布的三篇非虚构写作通过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致力于拉开陈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ღღ✿。这些记者发现“在陈直身上放置浪漫化的想象似乎不那么准确”(李晓芳ღღ✿,2022)ღღ✿,他们将外部的争议视为“抽空个体生活的复杂性制造出来的观念博弈”(张茜ღღ✿,2021)ღღ✿,认为外界纷纭的评论“隔靴搔痒”“和他本人已经相去甚远”(李纯ღღ✿,2021)ღღ✿。在此ღღ✿,对主人公真实面貌的探求构成了这三篇文本的主题ღღ✿。虽然它们延续了谷雨实验室贴近人物时所调动的情感逻辑ღღ✿,但叙事重点却与后者相异ღღ✿。

  其一ღღ✿,更侧重于凸显陈直的内心苦痛ღღ✿。GQ报道在《工厂里的海德格尔》中以直接引语的形式披露了主人公大量剖白内心苦痛的言语ღღ✿,相比于哲学带给他的意义ღღ✿,记者直言“他的生活因为哲学而搞得一团糟”(李纯ღღ✿,2021)ღღ✿;南风窗的《陈直很害怕》将“压抑作为生活的常态”作为其中的子标题ღღ✿,以占据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来传递他内心的迷茫ღღ✿、焦虑ღღ✿、恨ღღ✿、愧疚ღღ✿、压抑等“互相交织的苦痛”(张茜ღღ✿,2021)ღღ✿;极昼工作室在《海边的「海德格尔」ღღ✿:哲学在左ღღ✿,工厂在右》中将“什么狗屁哲学”设为子标题ღღ✿,与谷雨实验室的子标题“哲学是我的passion”形成了鲜明对照ღღ✿,配合其他带有负面情感设定的标题“失败者简历”“无望的逃离”ღღ✿,一起展现主人公的“挣扎ღღ✿、摇摆和痛苦”(李晓芳ღღ✿,2022)ღღ✿。

  其二ღღ✿,转向女性视角更细致地探问婚姻生活ღღ✿。在《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中ღღ✿,陈直对待妻子ღღ✿、儿子的冷淡态度以及因阅读哲学让妻子承受更大的经济重担等婚姻细节引发了众多非议ღღ✿,性别批评话语作为一项明显的话语分支出现在公共空间ღღ✿。第二波非虚构作品从女性视角出发ღღ✿,以“被低估的妻子”“失语的人”等标题设置专门的写作板块赋予妻子具体的品格形象ღღ✿,将女性声音推向前台ღღ✿,细致描摹了她如何看待丈夫阅读哲学与养家的问题以及对自身婚姻的感受ღღ✿。与外界对他们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关系的愤懑不同ღღ✿,作为妻子ღღ✿,她向记者列举了许多生活例子为陈直作辩解ღღ✿,“自己的丈夫并不是网友想象的那样”(张茜ღღ✿,2021)ღღ✿,“她对这桩婚姻很满意”(李纯ღღ✿,2021)ღღ✿。这些作品介入充满道德暧昧性的婚姻领地ღღ✿,将亲密关系视为澄清ღღ✿、求证主人公真实自我的重要渠道ღღ✿。

  其三ღღ✿,叙事人称从主人公自述转为记者亲身讲述ღღ✿。相比外围的观察与程式化的访谈ღღ✿,记者们直接走进陈直的生活场景ღღ✿,切近感知他的经验ღღ✿,并将他们之间的互动称为一种私人的“相处”ღღ✿,“试图从这段交往中勾勒出他的面貌”(李纯ღღ✿,2021)ღღ✿。与谷雨实验室的电话采访相比ღღ✿,记者的亲身在场为这三篇文本增添了细节ღღ✿,不仅包括对陈直的外貌ღღ✿、衣着ღღ✿、步态的直观刻画ღღ✿,还有面对面交往中的感受ღღ✿,“他是个不善言谈的人ღღ✿,但善良ღღ✿、柔软ღღ✿,也比很多人诚实”(李纯ღღ✿,2021)ღღ✿,他“想要的其实只是一张能稍微脱离现实的ღღ✿,‘安静的书桌’”(张茜ღღ✿,2021)ღღ✿。

  这些围绕内心苦痛ღღ✿、婚姻生活与记者感受铺陈的细节被视为能够揭示主人公“真正”特质的线索ღღ✿,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亲密性的意识形态ღღ✿。在亲密性社会中ღღ✿,“那些能够揭露自我ღღ✿、有助于定义自我ღღ✿、发展自我或者改变自我的体验会受到人们的极度关注”(桑内特ღღ✿,1992/2014: 282)ღღ✿,“全部种类的社会关系越是接近每个人内在的心理需求ღღ✿,就越是真实的ღღ✿、可以信赖的和线)ღღ✿,感受凌驾于推理和判断之上成为通往真实的路径ღღ✿。主人公的底层境况被转化为心理符号ღღ✿,农民工这一类型化的阶层身份在人格独特性的宣称中脱落ღღ✿,陈直“无法代表中国‘农民工’群体的精神面貌”(张茜ღღ✿,2021)ღღ✿,“他的身份与其说是农民工ღღ✿,不如说是一个打工的大学辍学生”(李纯ღღ✿,2021)ღღ✿。

  虽然渗透在这些书写中的亲密性逻辑有着鲜明的道德宣称ღღ✿,但是它们与消费主义的关联不应被忽视ღღ✿。这些文本的生产紧密地嵌入平台化新媒体的商品化运作之中ღღ✿,通过介入具体幽微的人格领域回应读者市场中富有争议的话题来吸引流量ღღ✿,满足消费者的窥私欲ღღ✿。对他人自我的窥视被包装成伦理在市场上售卖ღღ✿,主人公的苦痛与脆弱不是被用来揭示农民工群体的现实困境ღღ✿,而是被作为披露其真实自我的元素ღღ✿,文本消费成为一场心灵洗练ღღ✿,读者通过感受他人的苦痛在意淫中完成了与他人自我的连接ღღ✿。

  此外ღღ✿,虽然亲密性意识形态发挥着主导作用ღღ✿,但是作为不同社会力量博弈的场所ღღ✿,一篇文本仍然会援用不同的ღღ✿、有时甚至互相矛盾的话语ღღ✿。一种将个体经验上升到公共性领域的尝试可以在GQ报道与极昼工作室的文本片段中被识别到ღღ✿。在陈直的故事中ღღ✿,记者看到“和所谓‘有闲阶级’读哲学相比ღღ✿,他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ღღ✿,承受的痛苦更强烈”(李晓芳ღღ✿,2022)ღღ✿,并试图追问“哲学是否具有阶级性?农民工读哲学和知识分子读哲学有什么不同?”(李纯ღღ✿,2021)ღღ✿。问题在于ღღ✿,从一种由亲密性意识形态所统合的叙事框架中难以演绎出具有普遍阶层经验的“典型”ღღ✿。围绕主人公“自我”而编排的事实经验以一种向内探寻的手法展现出个体经验的独特性ღღ✿,它是从公共向私人的回缩ღღ✿,其中的现实处境与阶层境况只是一种间接的背景ღღ✿。在亲密性逻辑的叙事编排下ღღ✿,公共性话语只能以一种局部的ღღ✿、不协调的方式插入ღღ✿,并未与其中的个体经验接合ღღ✿。两者之间的话语张力一方面体现了变动的新闻业仍然徘徊在商业主义与新闻职业传统价值之间的不稳定关系中ღღ✿,另一方面ღღ✿,公共性话语的局部性与亲密性意识形态的统合性也反映了商业价值对当前新闻实践的主导(李艳红ღღ✿,陈鹏ღღ✿,2016)ღღ✿。

  由澎湃思想市场和新京报书评周刊发布的三篇评论文本展现了另外一种距离生产模式ღღ✿。它们反对谷雨实验室将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视为“再正常不过”制造去阶层化的亲近性ღღ✿,选择识别当中的“不正常”ღღ✿,反思背后的结构性问题ღღ✿,将农民工与“知识阶层”“中产阶层”之间的差异重新带入公共讨论ღღ✿。

  澎湃思想市场在《为什么不承认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太不正常的事?》中指出完美体育在线入口ღღ✿,陈直的个体生命经验并不具有代表性ღღ✿,将其“正常化”为一种普遍之物“漠视了农民工不仅在文化位阶上ღღ✿,而且在经济地位上也受到更深重的制约的事实”(恰东风ღღ✿,2021)ღღ✿。这些事实包括ღღ✿:第一ღღ✿,缺失的话语权ღღ✿。新京报书评周刊在《“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的叙事ღღ✿,难道不是似曾相识吗?》中指出ღღ✿,由谷雨实验室发布的非虚构文章在其有意编排的第一人称自述中存在着强烈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想象ღღ✿,其背后体现的是社会阶层与意识形态上的等级差异ღღ✿,受访者本人并不真正拥有书写和言说特权(重木ღღ✿,2021)ღღ✿。第二ღღ✿,资源的不平衡分配ღღ✿。澎湃在另一篇文章《是什么制造了工人与知识阶层间难以跨越的壁垒?》中ღღ✿,以陈直曾经就读的大学并未开设哲学专业为例ღღ✿,认为“教育与学术资源在不同层级以及同一层级的不同机构间的不平衡分配”以及劳工阶层在获取互联网资源上的能力欠缺制造了工人与知识阶层之间的壁垒(蒋霄ღღ✿,2021)ღღ✿。第三ღღ✿,学术体制的排他性ღღ✿。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机制将大部分人与哲学分隔开来ღღ✿,“未能进入专业学院接受专业训练的陈直ღღ✿,其所研究的哲学与翻译的著作ღღ✿,最终只能被置于边缘”(重木ღღ✿,2021)ღღ✿。第四ღღ✿,劳动者在经济生产领域的弱势位置ღღ✿。澎湃认为ღღ✿,陈直为了留出更多时间进行哲学研究而承受的经济压力并不是通过教育与学术机构的某种调整改良能够解决的ღღ✿,而是需要诉诸“减轻劳动阶层生存压力ღღ✿,增强劳动阶层面对资本剥削与管理规训的抵抗力ღღ✿,甚至动用公共资源支持其在就业外的业余时间中实现个人发展”相关的更加深刻的社会变化(蒋霄ღღ✿,2021)完美体育在线入口ღღ✿。

  与谷雨实验室和大多数评论文本以基于普遍人性的亲近性来弥合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符号差异不同ღღ✿,上述评论将主人公的脆弱和苦痛与其所在阶层位置进行勾连ღღ✿,在结构性不平等的物质差异中对农民工与主流群体的距离进行阐释ღღ✿。与第二波非虚构写作为了反对普遍主义亲近性去强调个体差异不同ღღ✿,阶层差异的公共书写是以承认某种程度的亲近性为前提的ღღ✿,即认识到“对抽象理论与知识的兴趣绝不是某种专业人士的趣味ღღ✿,而是各社会阶层中都可能出现的普遍现象”(蒋霄ღღ✿,2021)ღღ✿,承认劳工阶层“和中产阶级或是受过专业学院教育的个体一样ღღ✿,具有意识ღღ✿、情感和心灵的深度”(重木ღღ✿,2021)ღღ✿。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本实践对于思考我们与远方他人的中介化关系意味着什么?在此ღღ✿,罗格·西尔弗斯通(Roger Silverstone)提供了一个有所助益的视角ღღ✿。他提出“适当的距离”(proper distance)这一概念ღღ✿,为规范性地审视我们与远方他人日益中介化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工具与标尺ღღ✿。他列举了不适当的距离的三种类型(Silverstoneღღ✿,2007ღღ✿:48)ღღ✿,它们共同显示出媒体在表征远方他人的过程中处理亲近性与差异性之间关系的失衡ღღ✿:第一ღღ✿,太近ღღ✿:他者的形象被纳入完全熟悉和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叙事和框架中ღღ✿,相异被相同所收编ღღ✿;第二ღღ✿,太远ღღ✿:将他性定义为无法触及和理解的ღღ✿,抹杀了连接和认同(identification)的可能性ღღ✿;第三ღღ✿,不近不远ღღ✿:将普通事物变得异常来夸大差异或是将异常变得普通使差异自然化(naturalization)ღღ✿。适当的距离则意味着既近又远ღღ✿,既连接又分离ღღ✿,既通过差异又通过共享的同一性来保护他者ღღ✿,在远与近的辩证法中培养我们对于远方他人的感受力(sensibility)与责任感ღღ✿。

  在这一视角的启发下ღღ✿,本研究认为上述三类文本实践ღღ✿,即去差异化书写ღღ✿、对个体差异与阶层差异的重新书写ღღ✿,充分体现了远方他人的中介化作为一项政治ღღ✿、道德事业的复杂性ღღ✿。中介化构造了一个矛盾的ღღ✿、相互竞争的话语空间ღღ✿,它是一个在亲近性与差异性之间不断进行协商的争议地带ღღ✿,而非具有明确的“最佳实践”的规范性倡议的领域(Chouliaraki & Orgadღღ✿,2011)ღღ✿。基于共同人性的亲近性既唤起了共同归属ღღ✿,也抹杀了差异背后的制度性排斥ღღ✿;强调个体差异既唤起了对不可化约的他性的尊重与理解ღღ✿,也隐含了将其抛出集体责任框架之外的风险ღღ✿。在亲近性与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协商“适当的距离”成为远方他人的中介化的关键所在ღღ✿。需要强调的是ღღ✿,适当的距离不是被预先给定的固定准则ღღ✿,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Silverstoneღღ✿,2003ღღ✿:475)ღღ✿。具体到本案例ღღ✿,它涉及对差异的定位ღღ✿,即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差异到底是符号的还是物质的ღღ✿、主人公的困境到底是私人的还是普遍的?正是在对差异进行竞争性阐释的过程中ღღ✿,媒体分别建构了公共生活和道德行动或大或小的可能性空间ღღ✿。再者ღღ✿,适当的距离是复数ღღ✿,而非单数(Silverstoneღღ✿,2003ღღ✿:475-476)ღღ✿。它意味着对不同立场的吸纳ღღ✿。虽然只有少数评论文本在收编差异的风向中尝试重新解读差异ღღ✿,但是这种局部的动向依然揭示了适当的距离的生成条件ღღ✿,即它需要透过多元的解读与开放性的争论ღღ✿。本研究对上述三篇评论文本的分析并不意在指出它们建构了最为适当的距离ღღ✿,正确地分析了差异的结构性根源ღღ✿,事实上ღღ✿,阶层分析只是解读结构性差异的其中一种视角ღღ✿,重要的是将差异/距离放在多重维度下审视和协商ღღ✿。所谓“适当”是在不同立场的竞争性阐释和对比中显现的暂时结果ღღ✿,它始终向着新的解读开放ღღ✿。

  本研究将中介化与距离实践相互勾连ღღ✿,将媒体视为构筑道德空间的能动力量ღღ✿,从关系的ღღ✿、辩证的视角出发对媒体如何参与形塑主流人群与农民工群体的中介化关系贡献了更为丰富的理解ღღ✿。研究发现ღღ✿,由谷雨实验室发布的非虚构写作通过凸显陈直故事中的意义要素搭建起连接不同阶层的通道ღღ✿,后续大多数评论诉诸历史和文化资源为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边界消除行动提供道德合法性支撑ღღ✿。本文对上述距离设定进行了批判性审视ღღ✿,认为这种建立在“追求意义”之普遍人性基础上的亲近性所创造出来的不过是去阶层化的抽象团结ღღ✿,它将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阶层差异收编为平等主义视阈下的身份差异掩盖了不平等的物质面向ღღ✿。本研究还关注了不同于主导风向的距离生产类型ღღ✿。第二波非虚构写作重新书写个体差异ღღ✿,意在拉开陈直和读者之间的距离ღღ✿,却隐含了将个体的脆弱抛出集体责任框架之外的风险ღღ✿;少数评论则将主人公的脆弱与苦痛与其所在阶层位置进行勾连ღღ✿,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带入了公共讨论ღღ✿。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本实践充分体现了远方他人的中介化的复杂性与道德暧昧性ღღ✿。受到西尔弗斯通“适当的距离”这一概念的启发ღღ✿,本文认为ღღ✿,媒体文本道德力量和政治效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附近的我们”与“远方的他人”之亲近性与差异性的不断协商和开放讨论中ღღ✿。

  本研究不仅希望呈现“适当的距离”如何能够为衡量远方他人的中介化的政治和道德潜能提供一个规范性标尺ღღ✿,还希望借助这一概念对当下数字媒介生态下新闻业的公共性图景做一番延伸思考ღღ✿。在日常实践中ღღ✿,媒体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着他们所认为的“适当的距离”的各个版本ღღ✿,而他们对距离“适当”与否的判定必须被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中来理解ღღ✿。在本文的案例中ღღ✿,大多数媒体采用了谷雨实验室在一开始设定的亲近性距离ღღ✿。它的特点在于ღღ✿,在将个案上升到一般性的寓意时ღღ✿,朝向的是追求意义ღღ✿、精神探索ღღ✿、平等主义等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和道德价值ღღ✿,而非介入社会现实ღღ✿、协商公共利益的政治导向ღღ✿。这种距离设定的特点并不是由非虚构写作的文体形式决定的ღღ✿。文学性与叙事性既可以表达软性的价值关怀ღღ✿,建构不同群体之间的亲近性ღღ✿,也可以承载严肃理性的社会问题ღღ✿,反思由阶层分化与利益冲突带来的群体差异性ღღ✿。距离设定的方向与话语实践的空间取决于媒体在具体的历史社会场景下置身其中的政治经济架构ღღ✿,这一点从20世纪90年代报告文学与近十年来非虚构写作的话语实践特征之对比上可见一斑ღღ✿。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再具有刚性ღღ✿,在回应不同社会阶层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上ღღ✿,媒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间ღღ✿,这是当时报告文学能够从公共利益出发直接介入社会问题的现实基础(郭中实ღღ✿,陆晔ღღ✿,2008)ღღ✿,而近十年来政治议程刚性边界的强化收窄了媒体的话语空间ღღ✿,新传播技术的冲击以及由此导致的市场格局的变化重塑了新闻业的劳动过程与新闻生产文化ღღ✿,衡量新闻内容的标准与新闻话语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ღღ✿。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ღღ✿:第一ღღ✿,在急剧变动的技术和政治经济语境下ღღ✿,新闻从业者往往采用单一的商业主义框架来定义中国新闻业面临的危机ღღ✿,并从中寻找解决措施ღღ✿,有关专业的ღღ✿、政治的和公共性的危机甚少被言说ღღ✿。商业主义逻辑将新闻内容的衡量标准从民主生活与公共参与转变为对受众和流量的争夺ღღ✿,一些关于传媒公共性的言说从专业主义所面向的政治生活转向了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皮卡德ღღ✿,2021ღღ✿;李艳红ღღ✿,2016)ღღ✿。第二ღღ✿,主导新闻业的商业主义框架以及对传媒公共性的去政治化言说影响着新闻从业者在具体实践中对文本话语的操作ღღ✿。由本文案例所反映的媒体在中介化的距离建构上的主要特点ღღ✿,即偏重强调普遍文化价值的亲近性ღღ✿,而非反思差异性的制度基础ღღ✿,折射了当前新闻话语模式的消长趋势ღღ✿:批评性报道话语范式从新闻业的中心退场ღღ✿,以叙事审美性和文化日常性逻辑为特征的文学取向由于具备较高的市场估值ღღ✿,成为当前新闻话语的主导模式(黄典林ღღ✿,2018)ღღ✿。在这一背景下ღღ✿,朝向普遍主义亲近性的距离建构是传统公共性理念在政治规训与商业主义的双重掣肘下被迫向文化一端改道的结果ღღ✿,媒体对其中距离的规范性言说ღღ✿,即对于适当与否的标准判断ღღ✿,只能是在现实操作和规范理想之间进行妥协的产物ღღ✿。

  近期ღღ✿,多名中国公民被骗至泰缅边境后遭非法拘禁ღღ✿、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等案件引发社会关注ღღ✿。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ღღ✿,迅速部署相关地方公安机关全力开展人员解救和案件侦查调查ღღ✿,同时派出工作组赴境外开展工作ღღ✿。

  央视网消息ღღ✿:韩国戒严风波延宕一月有余ღღ✿,让本已疲弱的韩国经济“雪上加霜”ღღ✿。有舆论普遍认为ღღ✿,此轮政治动荡对韩国经济ღღ✿、社会和外交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ღღ✿。韩国韩亚金融研究所日前发布报告说ღღ✿,韩国总统尹锡悦去年12月初宣布紧急戒严令后ღღ✿,引发金融市场巨震ღღ✿,韩元对美元汇率快速下滑ღღ✿。

  据北碚区纪委监委消息:日前ღღ✿,经北碚区委批准ღღ✿,区纪委监委对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阳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ღღ✿。

  肾虚导致夜尿频繁ღღ✿,两味中药煮水喝ღღ✿。晚上没喝多少水ღღ✿,却总在半夜被尿憋醒ღღ✿,小便时还感觉尿不干净ღღ✿,同时伴有腰膝酸软ღღ✿、畏寒ღღ✿、精神不振等症状ღღ✿,这多半是肾阳虚所致ღღ✿。

下一篇 : 完美体育【世界说】“保护主义”无益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际社会呼吁以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全国咨询热线
0512-63878666

手机站

微信公众号